藍牙耳機為什么還取代不了有線耳機?
發布日期:
2020-02-16

瀏覽次數:

0

2000 年,來自丹麥的GN(GN Netcom) 公司(國內通常稱“大北歐”)推出了全球第一款藍牙移動耳機。雖然,那個時候的藍牙耳機都是單耳設備,只是為了滿足通話需求,談不上欣賞音樂。但從那個時候開始,藍牙耳機首次進入了公眾的視野。也正是在那一年,GN收購了曾經的藍牙耳機的王者品牌Jabra。

到如今,科技已經又發展了20年,隨著Apple公司接連推出AirPods及Pro藍牙系列耳機以來,耳機無線化的趨勢愈發明顯。藍牙技術似乎真要革了有線耳機的命。藍牙耳機作為高科技和時尚完美結合的產物,確實有著對有線耳機一擊致命的絕對優勢,那就是掙脫了“線”的束縛。

記得還在有線耳機群雄爭霸的年代,各大廠商為了這根線大作文章。比如,為了解決耳機線在收納時容易纏繞的問題,推出了面條線、抗纏繞材質;

為了解決聽診器效應,將線材制成了編制纏繞形式;為了延長耳機的使用壽命,采用了可替換耳機線的解決方案。可以說,為了這根線可算是費盡心機了。而如今,一個藍牙技術就將種種痛點一次性全都解決了。

既然藍牙耳機這么能打,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購買有線耳機呢?

要我說,很簡單,那就是對音質的追求。現代耳機技術發展確實很快,但相比其他可穿戴設備來看,耳機的作用還是比較單一的,絕大部分的用戶還是將耳機用來接電話或者欣賞音樂。音質這個說起來很輕松的問題,對藍牙耳機來說卻是一個繞不過的坎。

早期的藍牙技術主要解決的是傳輸問題,在傳輸得到保障之后再逐步解決效率和帶寬的事。直到近幾年,大家才有精力開始研究提升音質,比如高通的aptX、aptX-HD等,SONY大法的LDAC,以及民族驕傲華為的HWA/LHDC技術。但無論這些技術怎么發展,他們都會被藍牙技術本身的技術框架而受到限制。

除了音質以外,電池也是藍牙技術需要面對又一個難題。無論是越來越小型化的真無線藍牙耳機還是大型頭戴耳罩式藍牙耳機,無論高低貴賤,續航和充電都是阻礙技術突破的攔路虎。

別忘了還有連接穩定性,即便是藍牙已經普及到了5.1版本,帶寬已經提高到了48Mb/s,傳輸距離已經標稱到了300米,可為啥我等個地鐵還是會出現斷鏈,為啥和朋友一起農藥開個局會有延遲?

說了那么多,突然發現這些問題還不是因為去掉了那根“線”造成的。那你到底是要去掉呢還是去掉呢還是去掉呢?

所以呢,既然打不過,那就相安無事繼續過吧!

對于藍牙或者有線耳機的選擇,大家有什么心得,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推薦